您现在的位置: 党委宣传部 >> 网站 >>  精神文明  >>  正文
罗成德的地理人生:八十七载行走的春秋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6-04

 

作者:学生记者 汪前明 张敏


  45载献身教育科研,春风化雨;87岁双鬓斑白,初心不渝。记者初次探访罗成德教授家时,罗老拖着他并不灵活的左腿为我们打开了房门。满是慈祥的双目流露出一股自然的亲和力。长达两小时的聊天,罗老用云淡风轻的话语,向记者讲述了其风雨坎坷又精彩励志的一生。———编者按
走出来的地理系
1985年,罗老被调入乐山师范专科学校,接下的第一个重任便是筹建地理系。“办一个系、一个专业,好比盖一座楼房,没有图纸是不行的。”为了收集资料,了解建筑规格,画出一张合格的蓝图,罗老决定从已经开办地理系的学校入手,开启漫漫走访取经之路。
  仲秋的一个早晨,罗老乘船沿江而下,到重庆拜访重庆师专和西南师大的地理系,收集到了地理专业的全套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以及基本的实验仪器目录。回程路上又拜访了内江师专地理系,详细了解了内江师专在初创地理系中遇到的麻烦及克服困难的经验。最可贵的是,罗老还得到了可以直接借鉴的师范专科学校地理专业教学计划。
  同年隆冬,得知中国地理学会秘书长瞿宁淑将于年底在广州科分院召开全国师范院校地理系系主任会,罗老难掩内心的激动,便从本地207地质队借来野外使用的大地质包,装上行李就匆忙赶去与会。大会开始,与会人员均来自各大本科院校,仅自己一人来自师专,于是罗老更加专注聆听大家的发言,利用休息时间向别人请教开办地理专业的相关问题。在这次会上,他揭开了《遥感概论》的神秘感,回到系里顺利开展了遥感课程。从广州返川途中,在湖南、贵州遭遇大雪,气温剧烈下降,所乘火车没有空调,罗老因此患上肺炎,后经长久治疗,才得以缓解。
  近及川内高校,远达全国各大学地理系的办学动态,罗老都“了如指掌”,他坚持参加各种地理学术会议,收获颇丰,为我校地理系的成功创办垫下了坚实的基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取经回校后,罗老赓即着手草拟乐山师专地理专业教学计划,编写师资配备、完善设备购置,充实图书资料等,初步勾画出建系蓝图。期间经历了反反复复修改、调整、充实,最终完善。因而,用罗老的话说:“地理系是走出来的啊。”在地理系的教学中,罗老也始终坚持“实践出新知”的教学方法。他带领同学们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脚印布满祖国的山川与河流。教学是一门可以穷尽一个人毕生精力的工作。对于罗老来说,学习地理是他的热爱,教授地理则是他此生的幸福。
苦出来的教研硕果
在罗老及团队的努力下,1986年秋,乐山师专迎来了首届地理系三年制学生。但由于教材、学习指导书的缺乏,教学过程仍然面临重重困难,尤其在第二期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到来之际,却没有相应的实习指导书。罗老与同事收集编写资料,填补了缺口。办地理系需要的文字性纸质材料和各种实物标本数量很大;为了建设地理专业的资料室和实验室,他献出了本人多年的藏书和标本,收集范围远及北京中国地质博物馆、乌鲁木齐新疆教师进修学院等单位,其过程恰如罗教授感叹的有若“上穷碧落下黄泉”。当时没有复印机,为了筛选、编撰教学讲义、实习指导书和学生学习辅导书,罗教授就自己动手一张张地描图,编纂文字,然后油印、胶印,就这样完成了《峨眉山野外实习指导书》、《地理摄影》、《地质学基础(纲要、图示与练习)》、《乐山市自然地理》、《四川省自然地理》等系列书籍,克服了当时教学遇到的困难,填补了教材的空缺,减轻了学生学习的困难。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素质能力的培养。“培育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办好地理系的根本,地理系教师还要有野外解决实际问题的硬功夫才能提高教学质量。”罗老语重心长的说道。地理系成立不久,便成功申报“马边大风顶综合考察”课题,在仅有2000元经费的困难条件下,几经周折,一支由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任教教师组成的考察队于1990年秋整装出发。大风顶是大凉山山脉主峰所在地,海拔4042米,在我国最靠南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终年雨多晴少,地形十分崎岖,物种丰富多样,在当时具有很高的考察研究价值。考察过程罗老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正值华西秋雨时节,小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罗老和考察员们身披塑料雨衣,脚踩高筒水靴,从高桌营、永红,暴风坪三处深入保护区,攀登2000余米的高山,穿越茫茫的原始森林,艰难地进行考察。每一处都要测量岩层产状和植被样方,观测土壤新鲜剖面,记录各种数据。幽湿的环境里无孔不入的“吸血鬼”———蚂蟥到处都是,稍一停步,它就粘在大家的身上贪婪地吮血,直到大家手臂和脚上鲜血长流时,它已吸饱变成一个个圆球。所有人扎紧裤腿,涂抹万金油都无济于事。一次,大家睡得正香,一声尖叫将所有人惊醒,原来是一条蚂蟥沿着钢铁床的架子爬到了同行的杨国良老师的被窝,正伏在他胸口吸血,他感到湿漉漉、“肉奶奶”的,惊吓得叫出了声。结束了艰难的考察,大家弄清楚了大熊猫的生态环境、整理出了第一批大风顶树种名录、明确了这里丰富的胶磷矿蕴藏,研究了保护该地生态环境的方案,收获颇丰。之后又多次组织类似的野外考察,锻炼提高了师资队伍的野外工作能力。
  罗老的一生好学而求进。他长期从事自然地理学研究,倾其心力致力于我国丹霞地貌的研究,为我国地貌学、资源旅游学的科学研究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关心青少年一代工作方面,他深知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积极帮助青年教师改进教学,通过科研项目,具体指导、帮助青年教师提高科研水平。在他的从教之年,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参编专著10本,曾获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奖项2项,市厅级奖11项。退休后的他还曾担任学校的教学督导达10年以上。人过七十古来稀,而他的一生,依旧发着光和热。
守出来的厚德善美
自1995年退休后,罗老先后开展总计报告会100余场,听众4万余人(其中,2003年到2013年,10年间,报告63场,听众32000多人)。报告题目的内容更是涉及青少年科普推广方面,如怎样进行创造发明与撰写小论文、地震、海啸与核事故、气候变化与低炭、钓鱼岛与南海诸岛等报告。此外,针对青少年的兴趣疑问所在,为青少年普及地球、南极北极等相关地理知识。在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我校学生出现了人心不安定的情况,对此罗老主动联系,在学生中开展有关地震的科普讲座,尽全力让学生们了解相关知识。
  增长的是年岁,收获的是新知。
  罗老说:“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不得不承认,我们终究是老了。但老的是皮囊,学习不能停止。怎么说我们都要与时俱进啊。”这个80多岁的老人,戴着他厚厚的老花镜开始了学习使用电脑的旅程。电脑对于他来说,是神秘而昂贵的。可即便家庭经济能力有限,罗老也没有放弃学习电脑的决心,终于在儿子的资助下,于2002年买了一台联想电脑。从此,罗老参加退休教师的电脑学习班,购买老年学电脑课本,开始了自己学电脑的旅程。而今的罗老,打文件、发邮件、上网浏览信息,自学ppt制作等电脑应用已不在话下。身教重于言传始终是罗老教导学生,教导子女的准则。生活中的他,也将自我的学习与完善尽其心力做到最好。一生学习则长久年轻。罗老用其半生所学将目光投放在下一代的成长上。
  在生活中,罗老始终坚持“宽以待人,与人友善。”罗老的学生王付军说:“罗老师对我的科研研究帮助很大。经常带着我去参加野外实践,去考察丹霞地貌,在考察过程中对我们的安全与生活需要都照顾得无微不至。在他的帮助下我完成了两篇不错的学术论文,我们也亲切地称他为:罗老爷子。”的确,罗老的友善是纯粹的。他告诉记者:“在完成对别人的帮助后,我常感到一种满足与快乐。即使伤害过我的人,事后,我也一般处之,从未想过如何去报复他。”已迈耄耋之年的他,却似春日万物正复苏,我想这也是一种对生活真正的从容与豁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