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党委宣传部 >> 网站 >>  理论学习  >>  学习资料  >>  正文
杨胜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 推动学校质量发展新作为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5-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方位和新的发展阶段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新党章和新宪法已经正式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全党、全国人民中的指导地位,这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伟大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丰富,体大思深,涵盖党和国家发展建设方方面面,需要我们不断深入学习领会,要切实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把握其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要注重把新的思想观念和理论创新成果,与学校工作实际有机结合,以先进思想为指引,以现实问题为导向,推动各项事业更好更有质量的发展。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高等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

习近平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新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承载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养大量卓越人才的历史使命,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命运,关乎十三亿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高等教育工作者对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理应倍感自豪,也必须进一步增强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在新时代努力实现新作为的现实紧迫感与时代责任感。

我国高等教育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间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重大转变。随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不断提高,人民对高等教育的期盼,已经从想上大学转向了想上好大学,从渴望接受高等教育转向了渴望接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向往更加迫切。”我国高等教育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及高等教育发展这一主要矛盾的转变,立足解决主要矛盾来思考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工作着力点。高等教育的未来方向,要注重在内涵发展、质量发展、特色发展上用功加力,扎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数以亿计的高素质、高水平建设者,更好满足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新时代人才需求,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强大智力与人才支撑,这是新时代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回顾我国高等教育走过的四十年发展历程,其中的经验与教训都值得记取和借鉴。在改革开放之初,党和国家的领导者首先意识到面对中国百废待兴、建设人才奇缺的严峻现实,紧急作出恢复高考制度、把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英明决策,在财力有限、条件艰苦、师资急缺等诸多困难面前,开启了“文革”动乱之后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重要里程。恢复高考制度既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也初步形成了高等教育按照党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源源不断输送急需专门人才的体制机制。由此,改革开放有了越来越多的人才作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越走越坚实,现代化建设事业越来越兴旺;中国高等教育沐浴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把自身的根本任务和职能发挥,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沿着这一正确方向得以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辉煌成就。

当然,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并不始终一帆风顺,中间也有波折,也受到过各种干扰,走过一些弯路。国外敌对势力从未停止过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文化渗透,竭尽所能与我们争夺未来接班人的斗争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会长期存在,我们必须对此有清醒认识并高度警惕。从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发展情况看,盲目崇洋媚外的西化思潮,简单照搬西方的宪政民主,对党在高校的领导不以为然,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生抵触,这些观念和风气,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党的教育方针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全面贯彻落实,也会直接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质量。同时,中国高等教育曾经一度存在的片面追求数量规模、轻视质量内涵的发展倾向,其负面影响至今尚未完全根除。不切实际的盲目扩张,忽视教育规律的利益追逐,不仅成为一些高等教育办学者的主要目标任务和兴趣所在,也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某些政策“指挥棒”导致的结果。显然,这与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目标任务不尽吻合,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赋予高等教育的职责使命有着明显差距。

  二、我校发展的主要矛盾是质量提升问题,必须保持质量发展定力

就我校的情况看,我们面临的发展主要矛盾,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都是质量提升问题,质量发展是学校的自强之术,是赢得未来的必由之路。全校上下务必认清形势,把牢方向,保持质量发展、特色发展的定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下指引下,走符合学校自身实际的提质增效之路,在新起点上求新作为。

我校的具体校情和发展历史决定了我们必须坚定走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求作为的办学之路。今年是乐山师范学院建校40周年。回顾学校伴随改革开放进程所走过的发展道路,最大的经验和启示就是,学校始终坚持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引领动力,不断探索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文化教育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不同时期社会事业发展对应用性人才素质能力的要求,逐步建立完善一专多能、适应性强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把用人单位对人才使用的满意程度,作为确定培养目标、完善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方式、考核教学成效的检验尺度。学校围绕这种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质量观所推进的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多项国家级教学成果,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确立了在同类院校中的比较优势。学校在办学基础条件差、经费长期投入不足、不具备人才引进区位优势等诸多不利因素的背景下,不仅为基础教育、地方和企事业单位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也在同类院校中一直保持不断探索改革创新经验的声誉,推动学校的办学实力不断增强,社会影响逐步扩大。

我校解决所有发展难题与竞争挑战的关键,主要是进一步提高综合发展质量,走质量强校、特色兴校、品牌名校的办学之路。所谓综合发展质量,是指包括人才培养质量、学术研究质量、内部治理质量、服务社会质量在内的办学发展质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我们虽然没有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的条件,但总书记强调高校“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的思想,对所有高校都具有指导意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同样可以办出一流水平,培养出一流人才。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争创省属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需要我们在办学治校的一切工作中,都要牢固树立争创一流的质量意识。古人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我们则要有取乎其上而得其上的理想和追求,发扬敢为人先、止于至善的乐师精神,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服务管理,都力争做出最佳效果,尽到最大努力,坚持日常和细节的高质量追求,把质量发展这篇“软”实力的文章做好,才能全面提高整体人才培养能力,使争创一流的目标最终成为现实。

评判学校综合发展质量,必须以应用性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衡量标准。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教育“四个服务”的讲话精神,切实解决好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牢固树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人才质量观,依照学校办学定位,把培养造就政治坚定、道德高尚、素质全面、业务精湛、适应性强的新时代大学生作为学校立身之本、办学之魂,推动质量发展上新台阶,有新作为。首先,学校发展,教师为主。教师不仅是学校办学的主体,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因素。立德树人,传道授业,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广大教师要按照“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和“四有”要求,担当起灵魂塑造工程师的神圣职责,以优良的学风、精湛的学识和高尚的情操教育、陶冶学生,把学生引导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正确人生发展道路上。其次,学校兴旺,学生为本。学生不仅是学校赖以存在的根基,同时也是其实现教育职能的载体。大学生既是当今社会发展建设的生力军,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顶梁柱。要不负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勤奋治学,励志成才,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之中,用激扬青春谱写实现美好中国梦的壮丽华章。再次,学校强盛,治理为要。我们要发扬学校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光荣传统,按照现代大学治理要求,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不断提高内部治理能力和服务师生水平,在加强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深入推进依法治校的同时,要继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完善激励争创一流业绩的配套制度机制,进一步焕发广大干部师生干事创业的活力与积极性,凝心聚力,团结奋进,共同为学校质量发展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