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0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说,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当时改革开放刚刚才进行数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标尚未实现,暂时还谈不上“带后富”的问题。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状况和改革开放之初相比已有巨大的变化,是时候认真讨论“带后富”的具体问题了。在当下,若是绘制一张全国经济地图,可以发现“带后富”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西部农村部分地区,那里还有数千万贫困人口。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既是改革开放演进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对时代的庄严承诺。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进入了决胜时期,脱贫扶贫工作正在进行最后的攻坚拔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号召全党全国人民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他还强调,此后的脱贫扶贫要注意与“扶志”、“扶智”相结合。[1]这为此后脱贫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应该坚决按照习总书记的指示,打赢这场关键的攻坚战役。
以往关于脱贫扶贫的工作思路主要集中在经济物质方面,精神方面的扶贫如何具体化则较少措意。经过前中期艰苦卓越的扶贫工作,大部分受扶群众“一点就通”,已经完成了脱贫任务。如今扶贫工作已经进入了后期,原有的扶贫方法逐渐失去了应有的效果,甚至无效。个中原因,值得深究。
实际上,前中期的扶贫更加注重物质经济方面的扶贫,后期却面临更为复杂而核心的问题,即贫穷思维的改造,亦可称之为精神扶贫。综观当下情况,只有解决了精神扶贫问题,后期的经济扶贫工作才能取得实效。精神扶贫与经济扶贫犹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本文以四川省的一个普通村庄S村为中心,通过对四十名相对贫困人员的访谈和问卷调查,以实证的方法探索贫穷思维的成因以及精神扶贫的路径。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状况、民风民情来看,S村都算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四川村庄,因此,本调查所得出的结论至少在四川省范围内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一、提出问题:为何脱贫之后再次返贫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在快速提高。原来比较普遍的贫困现象,在改革开放的演进历程中已经逐渐消失。但是,作为尾数而存在的“后富者”始终没有完全消失。
S村位于四川省隆昌市境内,距离市区五公里,处于两个镇的交界处,属丘陵地形,户籍人口2059人,常住人口1320人。村民的生计分以下几部分,一是外出广东浙江等地打工,二是前往云南做生意,三是在本县做生意,四是在本县打工,五是在村旁的玻璃厂打工同时务农。本村的绝大多数民众都已完成小康任务,唯有十余户人家还面临脱贫的任务。
村委会和镇政府为了让这十余户人家脱贫煞费苦心。有几户人家人口多,住房非常紧凑,村镇与市相关部门协调,筹措资金,帮助他们拓宽修缮了房屋。村镇还对几户人家进行了子女教育的补贴。村镇与县政府协商,引进了玻璃厂项目,周边人家可以到玻璃厂打工。另外,村委借助全镇的东风,号召大家种植柚子和枇杷,并单独赠送柚子和枇杷树苗。但是,时过数年,他们往往暂时脱贫后又重新返贫,仍然未能根本改变其贫困的状态。这就为扶贫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显然,仅仅依靠赠送一点生活资料或者生产资料,政府有心但是帮扶对象无意,最终的效果也就不可能良好。这些村民游离于温饱与贫穷之间,原因绝不仅仅在于物质层面,而在于精神层面。在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战场,将在农村,将在精神扶贫。
二、原因分析:精神层面的贫乏
(一)世界观的偏差
脱贫问题,或者说“后富”问题,固然有先天、后天或者其他诸多原因,认知层次的高低却是决定性的因素之一。世界观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认知层次。
当被问及“你想过这个世界有多大吗”时,几乎所有的调查对象均表示从未想过类似的问题,而且表示这种问题没有价值。当被问及“你相信这个世界上有鬼吗”时,有80%的人认为“有”,15%的人认为“可能有”,2.5%的人认为“说不清楚”,只有2.5%的人认为“没有”。当被问及“你觉得你看透了这个世界了吗”时,超过90%以上的人都表示看透了,当被要求详述时,却语焉不详,大略述及“过去很好”,“现在的社会不如以前”等等,多为消极悲观。当被问及“你觉得各界的精英更重要还是普通人更重要”时,也有80%以上的人从不同角度表达他们对“精英”的羡慕之情、妒忌之情,也有一部分人回避这个问题,但几乎没有人认为“普通人”更重要。
可见,这些民众从世界观的根子上就出了一些问题。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并不会以辩证唯物主义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反而受教育程度的限制而“语怪力乱神”。他们对周遭世界的认识也基本上停留在自身那“一亩三分地”的经验之中,很难及时认清快速发展的社会状况。他们对各界精英有着盲目的崇拜,羡慕之中又带有一种朴素的嫉妒心理,以至于很难承认自己“很普通”的现状,遑论立足平凡踏实努力。长期局限于较小的格局,这些村民对世界的认识、对周遭的理解就很难客观准确,更谈不上抓住机会一举脱贫。如不更改不科学的世界观,那么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将难有彻底改善。
(二)人生观价值观的偏差
人生观价值观对于人的行为模式同样有极大影响,崇高的人生追求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会大有益于人生境遇的改善。
当被问及“你觉得人活这一辈子为了什么”时,48%的人表示从未想过这个问题,认为想这个问题没用,“这样活下去就行了”,颇有“当一天活尚撞一天钟”的意思;30%的人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穿衣吃饭,为了享受各种“好吃的、好耍的”;还有12.5%的人认为活着就是为了传宗接代;其他10%的人则认为他这一辈子活着就是为了孩子,希望他们不要像自己一样。当被问及“你想不想做点什么改善一下家庭的收入和处境”时,有40%的人表示“算了,就这样了,自己这一辈子是没什么希望了”;有42.5%的人认为“也想,但什么事情都不好做,自己没有办法”;10%的人认为“将来等孩子长大了就跟着他(她)生活”;还有7.5%的人表示“后面再说”。当被问及“你是怎么判断对错的”时,多数人认为这个问题不用去想,自然就知道对错;当被问及“你是怎么判断善恶的”和“你是怎么判断美丑”时,答应与前如出一辙。有10%的人甚至让调查者不要再问类似的问题,认为这些没有用,“有钱才是王道”。
由调查可知,从人生目的上看,回答“这样活下去就行了”其实是失去了人生目的;回答“享受各种好吃的、好耍的”属于享受主义的人生观;认为“活着就是为了传宗接代”,显然没有认识到人的社会性,过于强调了人的动物性一面;认为“一切为了孩子”,则是迷失了自我,不知道自我的人生价值。总体而言,几者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错误的人生观。当调查者向被调查者介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时,大多数村民都表示认可物质层面的需要,而对其他层次的需要不甚措意。从人生态度上看,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调查对象持有比较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要么等、要么靠、要么要,把希望寄托在孩子、政府甚至老天爷上面,基本上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有一些人即便也想过做点什么,也仅仅拥有“三分钟热情”,并没有持续向上的进取心。从价值观上看,大多数人并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反而受“拜金主义”等错误价值观的影响。若无人生观、价值观的调整,子女教育观、就业创业观等影响经济状况的重要观念以及相应的行为习惯都会出现问题。
(三)子女教育观的走样
“三观”的情况直接影响了人们对子女教育的观念。当被问及“你为什么要送自家孩子去读书”时,65%的人都回答“没想那么多”或者“其他小孩都去读,自家小孩就去读”;只有10%的人回答“希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不要再像自己一样雨淋日晒”;其余人员不置可否,多认为“娃娃这么小,不读书也没有事做,就等他(她)混大一点”。当被问及“你更喜欢男孩还是女孩”时,82.5%的人认为“更喜欢男孩,因为男孩才能延续香火”;7.5%的人觉得“基本无所谓,但是男孩更好”;5%的人认为“女孩更好,因为女孩更好养”;5%的人认为无所谓。当被问及“你愿意为孩子的教育付出什么”时,27.5%的人表示愿意为孩子提供基本的物质要求,“自己吃什么,孩子就吃什么”;47.5%的人认为“读不读书没什么区别,只要孩子能够认字、会算账就行了,所以读了初中就等他(她)出去打工或者学手艺”;20%的人认为“孩子读不读得(学习成绩好坏)是他自己的事,如果读得,就一直供下去”;5%的人认为“读不读得”是“天命”,学习成绩好是“祖上保佑”,学习成绩不好是“上辈子的报应”。
分析上述回答可以发现这部分群众的子女教育观。此中的大部分民众不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的训条,他们虽然也送自家孩子去上学,但更多的是一种盲从消极心态。另一部分人虽然也主张扶持子女上学,但是他们持有的是一种极端功利主义的教育观。他们所说的其实不是知识改变命运,而是“读书改变命运”。他们将子女读书的经济投入视为一项投资,期待着一本万利,以盼有一天靠子女实现脱贫。既然是消极心态和功利思想,他们就不太愿意或者没有意识要在子女教育上投入较多的精力和财力。调查对象几乎没有人愿意为子女的教育支付额外的补课费用或培训费用,甚至连必要的学习用具也未能满足。据观察,大多数调查对象的家庭都没有专门的书房和书桌,即便有,也往往挪作他用,小孩根本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还有少部分人的思想停留在封建时代,认为小孩学习成绩完全受“天命”或“祖坟”决定。据了解,在本乡小学的班级中,调查对象家庭的子女没有一位名列前茅,多数居于本班后百分之五十。个中原因,不言自明。
(四)生活习惯的堕落
思想意识反映在社会实践中,最明显的就是生活习惯。当被问及“你失约的时候多吗”时,约有三分之一的人表示平时那些都不算什么“约”,也就不存在失约;25%的人表示这些“约”也不怎么重要,所以无所谓;只有不到10%的人才表示“如果有重要事情,会准时或者提前到达”。当被问及“你知道自己在工作中应该做些什么事吗”时,67.5%的人表示“老板叫做什么就做什么”;27.5%的人表示从没想过这个问题;只有5%的人表示“会积极主动地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当被问及“你怎样去寻找工作机会”时,43%的人表示“想在县城里找点事做”;20%的人表示“在家照顾小孩”,“如果方便可以在玻璃厂打点零工”;25%的人表示“什么工作都不好做,再看看”;5%的人表示“如果有人引领,想到广东和浙江去打工”;有7%的人表示“愿意寻找机会在县城做点小生意”。当被问及“你平时怎么打发空闲时间”,90%以上的人都表示没有什么其他的兴趣爱好,喜欢去各自家庭附近的小茶馆打牌;只有5%的人表示“愿意在有空的时候和自家小孩一起玩耍”。出于对调查结果的吃惊,调查者随机走访了村里的三个茶馆,证实了受调查的贫困户大都是茶馆的常客。当被问及“各级政府帮过你吗,你对此有什么想法”时,65%的人表示“没得过政府什么好处”,觉得“政府做得还不够”;17.5%的人表示“受过政府的帮助”,但言辞之间显得理所当然;17.5%的人表示“现在谁也帮不了自己”。
通过上述调查可以发现,大部份贫困人员在生活习惯上有诸多待改进之处。首先,他们中的许多人没有严格的时间观念,诚信意识也不够。如在农业时代,问题尚不明显,可在21世纪的今天,时间观念和诚信意识的缺失已经成为生产交流、发展经济的严重阻碍。其次,责任意识和主动意识还不够。他们普遍不太愿意主动去寻找机会,更多地受到习惯的推动,随波逐流。其三,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有游手好闲之嫌,邻里口碑往往不太好。这些人往往是茶馆的常客,喜欢打牌,有一些人甚至欠有不少赌债。不少人是村民心目中公认的好吃懒做的人。其四,许多人缺乏感恩之心,缺乏配合政府共同脱贫的意志。显然,他们的生活习惯不改,各级政府和工作人员的扶贫努力都有可能化为泡影。
三、应对措施:改造观念,改变习惯
形势既已明了,路径呼之欲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社会意识又对社会存在具有重要的指导工作。扶贫不能只考虑物质扶贫经济扶贫,还要狠抓精神扶贫。在扶贫工作的后期,更多的是“硬骨头”,问题极其复杂。事实证明,只从经济扶贫入手,政策措施已经趋向于无效。只有充分发挥了精神扶贫的动力和引导作用,同时与经济扶贫相辅相成,后期扶贫才有可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改造观念,改变习惯,大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移风易俗,破除迷信
S村基本不存在宗教问题,存在的是封建迷信问题。只有改善他们的世界观,破除对“鬼神”、“菩萨”的迷信,才能重建受扶人员的自信,进而致力于脱贫。世上本无救世主,只有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民自身勤加奋斗,才有可能脱贫,进而走上全面小康之路。移风易俗是一个系统工程。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改变习惯,其实本质上是改变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需要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和积极动。在农村的党员同志尤其是村干部要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从自家人做起,移风易俗,破除迷信,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二)开办夜校,进行励志思想教育
心理学一般认为,模仿是人的本性。因此,树立一个道德的榜样和成功的典范,对于扶贫工作来说极具价值。古圣先贤亦有教导:见贤思齐。精神扶贫也可运用此点。若从本村中搜寻筛选在政治、经济、科教文卫诸方面颇有成绩的人员,将他们当中具备励志价值的经历予以打造包装,再进行有针对性地宣传,必可起到良好的效果。考虑到四川地处西部,大量村民外出务工,平时村中青壮年并不多,宜采用夜校的方式进行教育和宣传。夜校教学内容以励志教育、“三观”教育等思想教育为主。设立地点不局限于村委办公室,可以每个生产队设一个。夜校设立的校舍不必由村镇政策操办,可以通过协商的方式,取得各生产队“乡贤”的支持。据调查,就S村而言,条件是完全具备的。就师资而言,可由村委、党员干部和出自本村而在外工作的成功人士担任。
(三)创设平台,开展精神脱贫交流
就目前的情形而言,贫困人员之所以认识层次有限,跟村民之间交流有限有重大关系。交流不够,获取的信息也就不足,难以做出正确的决定,进而导致种种失误。若能创设一个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必将大大有助于贫困人员的脱贫。如今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可以由村支书村委牵头,将全村人员纳入QQ群和微信群。由村支书引领交流群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在交流群中及时引导,开展精神脱贫交流。当然,传统的方法也不容小觑。可由村委村支书牵头,利用村内的宣传栏、村内当道墙面和茶馆等公共场所,制作“易拉宝”宣传村民身边的“励志故事”。线上线下结合,必可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四)重点思想问题排查
就目前而言,在精神扶贫项目内,赌博、酗酒、迷信等问题比较突出。各村各镇宜采取集中整治的方式,逐个解决村内的上述问题,劝说教育为主,政策限制为辅,断掉贫困人员“好吃懒做”的机会,杜绝贫困人员“等靠要”的心理。
综上所述,若能将精神扶贫和经济扶贫相结合,当下扶贫工作的瓶颈困境就能得到破解,后期的扶贫工作才能有效地展开。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按时达成并巩固全面小康的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届时,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所挂念的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也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