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党委宣传部 >> 网站 >>  理论学习  >>  学习资料  >>  正文
【大讨论】“四个伟大”的历史演进与内在逻辑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5-12

理论不会凭空产生,必有产生理论的土壤。党的每个重要理论都是实践的结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四个伟大”,是我们党成立之后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升华总结,是不断创新的理论成果,从这个方面来说,“四个伟大”有着历史的发展过程。党的十九大,首次将“四个伟大”作为统一整体而被提出,四者之间相互贯通,相互影响。那么,“四个伟大”历史由来、现实依据、内在逻辑关系是怎样的,本文将从历史、现实、哲学三个维度说明。

一、从历史维度来看“四个伟大”的由来历程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在革命的实践锻炼中,毛泽东同志对伟大斗争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他在1939年《〈共产党人〉发刊词》指出:“我们党的历史,从一九二一年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那个时候起,到现在,已经整整十八年了。十八年中,党经历了许多伟大的斗争。”[1] 这里所说的伟大的斗争,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认识,与今天我们讲的伟大斗争的时代环境不同,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逐渐形成了伟大斗争的品格。当然,毛泽东同志的一生也是伟大斗争的真实写照。

1962年1月30日,毛泽东同志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说:“从现在起,五十年内外到一百年内外,是世界上社会制度彻底变化的伟大时代,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是过去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不能比拟的。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同过去时代的斗争形式有着许多不同特点的伟大的斗争。”[2] 这是在建国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十余年的深入思考,在面对党和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时代背景下,毛泽东冷静、客观地看待社会主义建设遇到的挫折,并且高瞻远瞩地预测社会主义未来发展变化,所做出的新论断。如果从1962年算起,跨过半个世纪,时间定格在2012年,我们毫无夸张地说,这五十年来,正如毛泽东所言,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共产党确实面临着诸多挑战,存在着不同特点的伟大的斗争。历史也就是这么巧合,在2012年十八大报告上,党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3]  这个论断与半个世纪前的提法竟极为相似。在这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伟大斗争,并赋予了新的内容,在十九大报告上,更是全面深刻地分析了伟大斗争的时代内涵,提出了现实要求。

伟大工程,指的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十分重视自身的建设,毛泽东在1939年《〈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指出该刊物:“它的任务就是:帮助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迫切地需要建设这样一个党,建设这样一个党的主观客观条件也已经大体具备,这件伟大的工程也正在进行之中。帮助进行这件伟大的工程,不是一般党报所能胜任的,必须有专门的党报,这就是《共产党人》出版的原因。”[4]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江泽民两代领导人开始思索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在这样背景下,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的伟大革命而进行的党的建设的伟大实践,提出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命题和概念。从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起,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概念一直使用到现在。十九大报告用伟大工程对以往使用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行了进一步提炼,形成了伟大工程的概念。

  伟大事业,指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正式进入了社会主义。但是,此时的社会主义仍有马克思主义教科书式的痕迹,当时党内许多领导同志还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处在摸索过程中。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在建国三十年的经验基础上,思考社会主义建设这一重大问题。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可以看出,相比建国初期党对社会主义探索而言,有了更深的理解。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语广为人知,到了九十年代,变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了2002年,十六大上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十二大到十九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容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程度和广度不断加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道路、制度、理论、文化。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出蓬勃生机,发生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变革,中国迅猛发展,向全世界展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健生命力,证明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正确的,前途是光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只有在中国共产党坚强的领导下,我们的伟大事业才能不断前行,才会谱写出美丽新华章。

  伟大梦想,指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换句话说,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进行的不屈不饶的斗争,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产党成立之日起,承担起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历史使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伟大梦想的起源。党的十三大报告上,在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述中,使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的命题。随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沿用至今。我们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称之为百年梦,确切地说是两个百年梦,指的是到建党一百年和建国一百年要实现的梦。从历史发展的情况来看,我们党经过九十七年的不懈奋斗,实现第一个百年梦的目标就在眼前。

  改革开放以后,在党的许多文献中多次提到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将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并提,直到党的十九,第一次完整的将“四个伟大”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提出来,这是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总战略、引领全局的总蓝图、谋划工作的总坐标。

二、从现实维度来看“四个伟大”的实践依据

“四个伟大”的提出绝不是偶然,是党基于现实情况从实践中提炼总结出来的。纵观十八以来的五年,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5]“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等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重大举措使我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飞跃。五年来的成绩斐然,这些现实成就让我们看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不是空想,中国取得伟大成就为我们实现伟大梦想提供了现实依据,我们也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五年来,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就世情来讲,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新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出现了许多值得高度重视的新情况、新特点,这些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就国情来讲,这五年以来,我国社会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我国的发展又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成为突出问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扶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治理面临诸多新问题,机制体制障碍依然存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恐怖主义、“台独势力”、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党的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等等。

就党情来看,经过97年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从50余人发展成拥有8900多万的大党,而且党员队伍结构,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共产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改革开放以来,党还面临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这“四大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面临着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这“四大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 党内还存在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但是我国仍将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依据。“四个伟大”从中国所处的时代环境和现实依据出发,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怎样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自身肩负使命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从哲学维度来看“四个伟大”的内在逻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四者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统一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但是综合来看,“四个伟大”具有内在严密的逻辑性,不是随意排列,这就需要从四者的特征来理解把握。

首先,伟大梦想是目标和归宿,它在“四个伟大”中具有战略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是围绕伟大梦想具体展开的形式,一切要服务于伟大梦想的实现,可以这么说,离开伟大梦想,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就会失去方向,推进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伟大斗争就是为了支撑这个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实现伟大梦想,也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伟大事业。

其次,伟大斗争是动力,昭示着中国共产党的担当精神,它为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破解难题,扫除障碍,提供牵引。伟大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矛盾,开启新征程的背景下所释放出的政治勇气与魄力,是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推动器。众所周知,在“四个伟大”系统中,如果没有动力支撑,那么这个系统难以运转。伟大斗争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贯穿于“四个伟大”的整个过程和全部范围。只有正确认识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觉,坚持不懈地进行伟大斗争,才能夺取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全部胜利。

再次,建设伟大工程是保证,在“四个伟大”相互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它为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历史表明,没有党的坚强领导,伟大斗争不能进行,伟大事业不能推进,伟大梦想也不能实现。“只有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不断增强‘四个意识’,提高‘四自能力’,经受‘四大考验’,战胜‘四种危险’,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才能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才能不断迈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如果离开了党的坚强领导,如果党自身不过硬,要想赢得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然是空想。”[6]

  最后,伟大事业是路径,宣示着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它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梦想开辟前进的道路。没有正确的道路指引,只会跌跌撞撞,无功而返,这是近代以来,被历史证明了的。只要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就会无法实现伟大梦想,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也将成为无水之源、空中楼阁。伟大事业是“四个伟大”系统里的指明灯,点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是建设伟大工程、进行伟大斗争的基础和实践之地。

总之,“四个伟大”逻辑关系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都是关乎党的前途命运和国家长治久安。看待“四个伟大”系统中任何一项的地位,都不能厚此薄彼,偏废其中任何一个。我们需要平衡促进四者的进度,在各自代表的领域内齐头共进,共同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车轮。“四个伟大”体现了奋斗目标、现实路径、前进动力的高度统一,历史传承、现实任务、未来方向的高度统一,党的前途命运、国家前途命运、人民的前途命运的高度统一。